黑木耳栽培一、概述 黑木耳[Aurculariaauricula(L.exHock.Underw)]又称木耳及光木耳等,它的别名很多,如云耳、黑菜、木蛾等。黑木耳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它是一种黑色、胶质、味美的食用菌,主要产于我国的东北和湖北等地的山区,年产量1.5万吨(干耳)左右。我国生产的黑木耳品质好,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竟争力,创汇率很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出口l吨黑木耳可换汇~.5万美元。所以,黑木耳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黑木耳营养丰富,口感好,历来是我国人民的美味佳肴。克黑木耳干品中含蛋白质I0.6g、脂肪0.g、碳水化合物6.5g、热量I8l千焦耳。蛋白质含量相当于肉类。维生素B含量0.15毫克,相当于一般米、面、大白菜以及肉类的4~10倍。我国人民在食用黑木耳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就有我们中国的黑木耳传统的做法,人们把食用黑木耳作为思故乡和对租国文化的怀念。 黑木耳胶体有极大的吸附力,具有润肺和清洗肠胃的作用,是纺织工人、矿工和理发职工良好的保健食品。 二、黑木耳代料栽培近年来,利用农作物秸秆、种壳和工业废料栽培木耳,不但能节约木材,也为发展黑木耳开辟了新途径,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的门路。 黑木耳代料栽培,一般多采用塑料袋栽、瓶栽、菌砖栽培、覆土栽培等。由于木耳菌丝生长速度慢,抗杂菌能力差,生产中多采用塑料袋栽培。 (一)代料室内栽培管理技术 1.袋栽工艺流程 菌袋制备: 配料→装袋→灭菌→接种 菌丝培养: 菌丝萌发→适温壮菌→变温增光 出耳管理: 打洞引耳→耳芽形成→出耳管理→采收加工 .瓶栽工艺流程 备料→ 配料→ 装瓶→灭菌→ 接种→ 菌丝培养→ 出耳管理→ 采收→ 加工贮藏 .栽培季节 黑木耳属中温型。栽培季节,应根据菌丝体和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主要预测出耳的最适温度和不允许超出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范围。要错开伏天,避免高温期,以免高温高湿造成杂菌污染和流耳。 4.选择优良菌种 要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发菌快、成熟期早,菌龄0~50天为佳。切勿使用老化菌种和杂菌污染的菌种。据试验,适于棉籽壳、木屑代料栽培的有“沪耳1号”、湖北房县的“79”、保康县的“Au6”、福建的“G19”、“冀诱1号”;适于稻草栽培的“D-5”、“G19”、“G17”等。 5.代料配方 (1)木屑培养料 阔叶树木屑78%麸皮或米糠0%石膏或碳酸钙1%蔗糖1% ()棉籽壳培养料 阔叶树木屑90%麸皮或米糠8%石膏或碳酸钙1%蔗糖1% ()木屑、棉籽壳培养料 棉籽壳4%杂木屑40%麸皮15%石膏粉1%蔗糖1% (4)木屑、棉籽壳、玉m芯培养料 木屑0%棉籽壳0%麸皮或米糠8%玉米芯0%蔗糖1%石膏1% (5)玉米芯粉培养料 玉米芯粉75%麸皮0% 石膏粉1%蔗糖1% (6)玉米芯培养料 玉米芯98%蔗糖1%石膏 1% (7)稻草培养料 稻草66%麸皮或米糠%石膏 1%蔗糖1% (8)豆秸秆培养料 豆秸秆粉88%麸皮10%石膏粉1%蔗糖1% (9)麦秸培养料 麦秸(9cm长)80%麸皮或米糠16%石灰1%过磷酸钙0.5%石膏0.5% 蔗糖1%尿素0.5%磷酸二氢钾0.5% (10)蔗糖渣培养料 蔗糖渣84%杂木屑14%石膏1%石灰1% 6.配制方法 各种培养料,因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其配制方法有所不同,但配制时的基本要求是:用料必须干燥、新鲜、无霉变;拌料力求均匀,按配方比例配好各种主辅料,把不溶于水的代料混合均匀,再把可溶性的蔗糖、尿素、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分次掺入料中,反复搅拌均匀;严格控制含水量,一般料水比1:1.1~1.4,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5%左右;培养料用石灰或过磷酸钙调pH值到8左右,灭菌后pH值下降到5~6.5之间。 常用的棉籽壳培养料,在装袋前加水预湿,使其充分吸水,并进行翻拌,使其吸水均匀。稻草培养料切成~cm长的下段,浸水5~6小时,捞起沥干水;也可放入1~%的石灰水中浸泡,水为总料重的4倍,浸1小时,然后用请水洗净,沥去多余的水分,使含水量在55%~60%,加入辅料拌匀备用。如用稻草粉,可直接拌料、装袋,不用浸泡。 7.栽培方法 (1)塑料袋栽培法 ①塑料袋选择塑料袋通常选用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代料栽培的成品率和产量,要选用厚薄均匀,无折痕、无沙眼的优质塑料袋,凡是次品坚决不用。塑料袋的规格:长7cm,宽14cm,厚度0.05~0.06cm。 ②拌料、袋装和灭菌按配方比例拌料,含水量达到60%左右。装袋时,边装料边用手压料,使上下培养料松紧一致。擦去袋口内外的培养料,套上颈圈,再在颈圈外包一层塑料薄膜和牛皮纸灭菌,或装料后直接用橡皮筋或线绳成紧而不死。 灭菌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进气和放气的速度要慢。灭菌在1.5kg/cm↑压力下保持1.5小时,再停火闷6~8小时。当采用土蒸锅常压灭菌时,开始时要武火猛攻,4小时内蒸仓内温度达到℃,并保持8~10小时。 ③接种经灭过菌的料袋,待料温降到0℃以下时,接种室或接种箱要在接种前彻底消毒,接种操作要迅速准确,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每袋接种量5~10g,将菌种均匀撒在培养料的表面。接种后,最好将塑料袋一一在5%上石灰水浸泡一下,棉塞上可撒以过筛的生石灰粉,然后再送往培养室。 ④发菌期管理 这一时期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培养室应事前灭菌,即用石灰粉刷墙壁,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进行熏蒸消毒;培养过程中,每周用5%石炭酸溶液喷洒墙壁、空间和地面,连续喷次,以除虫灭菌。 第二,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培养室温度要先高后低。菌丝萌发时,温度在5~8℃为宜。10天后,温度降至~4℃,不超过5℃。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5%~70%。后期如雨水多,在培养场地撒些石灰,以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第三,光线要偏暗。在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室的光线要接近黑暗,门窗用黑布遮光或糊上报纸或瓶(袋)外套上牛皮纸、报纸进行遮光,有利于菌丝生长。当菌丝发满瓶(袋)时,要清除培养室门窗的遮光物,增加光照~5天;如光线不足,可用电灯照射,以补充光源,来刺激黑木耳原基形成。 第四,空气要新鲜。黑木耳是好气性菌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换气1~次,每次0分钟左右,促进菌丝的生长。 第五,及时检查杂菌,防止污染。在菌丝培养过程中,料袋常有杂菌侵染,要及时进行检查,如发现有菌斑要用0.%多菌灵或1%甲醛溶液注射菌斑,然后贴上胶布,控制杂菌的蔓延。 ⑤出耳管理 第一,出耳场地的选择。出耳场地环境要清洁卫生,光线要充足,通风良好,能保温、保湿。最好为砖地或砂石地面。 第二,菌袋消毒,开孔吊袋。开孔前,去掉棉塞和颈圈,把袋口折回来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好,手提袋子上端放入0.%高锰酸钾溶液或0.1%多菌灵药,旋转数次,对菌袋表面进行消毒。消毒后,采用“S”形吊钩,把袋子挂在出耳架上,袋与袋之间的距离10~15cm,使袋间的小气候畅通良好,有利了于出耳。 第三,出耳管理菌袋开孔挂栽后,黑木耳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菌丝内部的变化处于最活跃的阶段,对外机界条件反映敏感。要根据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管理。 原基形成期栽培袋置于强光或散光下经过5天,开孔后5~7天即可见到幼小米粒状原基发生。该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每天在室内喷雾数次,不要直接喷在袋上,可以在栽培袋上覆盖薄膜或盖纸、盖布,以防止空气干燥,洞口菌丝失水,袋面工作干燥板结。 幼耳期从粒状原期发生到生长小耳片,形式猫耳、肉厚、顶尖硬而无弹性,大约须7天,此阶段耳片尚小,需水量小,每天喷水1~次,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保持耳片湿润,可将覆盖的薄膜去掉。 成耳期由小耳片长大到成熟,约需10天。此阶段子实体迅速生长,需吸收大量的养分、水分和氧气,耳片每天延伸0.5cm左右,每天要~4次向地面、墙壁、空间和菌袋表面喷水,以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管理时,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增加光照强度,光照要求达到0~勒g司,同时出耳期经常调换和转动菌袋的位置,使菌袋受光均匀. ⑥采收与干制成熟应适时采收,以防生理过熟或喷水过多,造成烂耳、流耳。正在生长的幼耳,颜色较深,耳片内卷,富有弹性,耳柄扁宽。当耳色转浅,耳片舒展变软,耳根由粗变细,子实体腹面略见白色孢子粉时,应立即采收。采收前干燥天,使耳根收缩,耳片收边。采收时,采大留小,尽量不留耳基,耳片、耳根一齐采小,采收切勿连培养料一齐带起。否则会影响木耳的商品质量和推迟第次采收时间。 采摘下来的木耳采用凉干法或烘干法进行干燥,干制的木耳容易吸湿回潮,应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存,防止被虫蛀食。采摘后清理料面,继续停水~天,使菌丝体恢复,经过10天管理,可采收第批木耳。在正常情况下,可采收~4批。 三、黑木耳段木栽培简介(一)工艺流程 耳场选择与清理→段木的准备→人工接种→发菌→出耳管理→采收与加工 (二)耳场的选择与清理 耳场是指排放耳木(接种后的段木叫耳木),使黑木耳发生的场所。耳场的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选择的标准,主要以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认为,选择耳场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方位选择场地应坐北向南或座西北向东南,海拔00~0m高的山地最好。坡度在15o以下的缓坡地或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平地,土质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②光照和空气栽培场不能遮荫过大,一般要求七阳三阴,即七分光照,三份阴凉。要空气清新、流通、无大风。 ③水源水源要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如水头较高,落差大,可以自压喷灌为佳。如自然出耳,在早晚应有云雾笼罩,降雨频繁,空气湿度较大不易积水,天旱时也便于抗旱。 ④环境环境要清洁卫生,植被完整,无污染,无病虫害。无杂菌滋生,地上有草和树,最好周围耳木资源丰富,交通要求方便。 ⑤电源随时可供电,若无电可用柴油机代替。 ⑥耳场面积可根据栽培量大小而定。 ⑦二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二场制,即山上发菌,山下长耳。在山上砍树、剔树、截段、架晒后,春季就地接种,待菌丝生长,形成耳片时,将耳木搬到山下,在预先选好的第二场地起架,管理出耳。这种办法成本低,产量高。 耳场选好后,应及时砍掉灌木,刺藤及茅草,清除枯枝落叶及乱石,挖好排水沟,并保留草皮。同时在地面上撒石灰、或喷漂白粉、敌百虫等药物防治耳场病虫害。 (三)段木的准备 栽培黑木耳的段木准备包括选树、砍树、剔枝、截段和架晒等几个程序。 1.选树目前已知能够生长黑木耳的树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种。选哪些树种最好,要根据当地的树木资源情况面定,一般应选用经济价值低,树木资源丰富,又适于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树种。但含有松脂、精油、醇、醚等杀菌物质的松、杉、柏等针叶树和樟树科、安息香科等含有少量芳香性杀菌物质的阔叶树以及板栗、漆树、五倍子树、油桐树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不能选。我国栽培黑木耳常用的树种有:栓皮栎、麻栎、枫树、赤杨、柳树、榆树、刺槐、法桐、桑树、李树、苹果树、椿树等。一般树龄应在5—15年,耳木直径在5~15cm,但以8~1cm最适宜。树种不同,出耳的早晚和年限也不同,选用法桐、赤杨等木质疏松的树,透气性、吸水、保水性能好,接种后菌丝定植、生长快,出耳早,但长耳年限较短,产量低;而选用栓皮栎、麻栎、李树等木质硬的树,透气性和吸水性能差,接菌后菌丝定植、生长慢,出耳晚,但长耳年限较长,产量高。 .砍树砍树从树木落叶到新叶初发前都可砍树,一般掌握在“冬至”到“立春”期间砍伐,就是所谓“进九砍树”。因为,这个时期树木进入“冬眠阶段”,树木本身汗液多,储藏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含水量相对减少,杂菌和害虫也少,皮层和木质部结合比较紧密, 砍伐后皮层不易爆裂和脱落,减少杂菌感染,有利于黑木耳的生长发育。砍树时,树桩离地面应留lOcm高,两面下斧砍成鸦雀口,这样可避免砍口积水腐烂,有利于树根再生芽的萌发。 .剔枝树砍倒后,不要马上进行整枝,这样有利于水分蒸发,让耳木很快干燥,一般要求在砍树后10~15天再进行剔枝。剔枝时间,因地和气候而异,南方由于气候湿润,树木含水量大,剔枝可在砍树15天后进行;而北方气候干燥,树木含水量较少,剔枝时间可以比南方提前5~10天。剔枝要求是用锋利的砍刀,自下而上的顺着枝杈的延伸方向砍削,留下约1cm长的枝座,削口要平滑,成圆疤,不要留下过长的槎子,也不应削得过深而伤及皮层,造成杂菌入侵感染。 4.截段砍下的树干经剔枝后,即可截段,用手锯或电锯将树干截成1~1.m长的段木,段木一般要求整齐一致,便于排放管理。较粗的树干要截得短一点,较细的树干要截得长一点。段木截面应用石灰水涂刷,消毒伤口,减少杂菌感染。在树干剔枝截段时,应把5cm以上的树杈收集在一起,也用于栽培黑木耳,这样可利用边材,减少浪费。 5.架晒当树干截段后,要放在地势较高,通风向阳处架晒,其目的是促使段木组织尽快死亡,并干燥到适合接种的程度。架晒时,应将不同树种和不同规格的段木分开,按“井”字形或“三角”形堆积成约lm高的小堆,每隔10~15天翻堆一次,把上下、内外的段木相互调换位置,重新堆积,使干燥均匀,若遇阴雨天气,堆上应盖塑料薄膜。大约晒1个月,段木已有六七成干,即比架晒初期失去了三至四成水分,含水量约在50%以下,从外表看,段木两端截面变为黄白色,并有明显的放射状裂纹,敲之音脆时,即可接种。 (四)人工接种 段木的人工接种,就是把培养好的栽培种接到段木上,接种是黑木耳段木栽培的重要步骤,接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木屑菌种接种法主要有打接种穴、点放菌种和盖树皮帽等三道连续工序。 接种时,根据各地条件不同,可用电钻、手摇钻或皮带冲子打接种穴。打穴时要合理密植,一般打四行孔穴,穴距8~lOcm,行距5~7cm。由于菌丝在段木中生长延伸时,纵向大于横向,所以,穴距应大于行距;穴深1.5~l.8cm,必须进入木质部1.~1.5cm,穴的直径为1.~1.5cm,孔穴应离段木两端各5cm左右,行与行交错成“品”字形。段木粗时可接密一些,段木细时可接疏一些。在打接种穴的同时,要准备好树皮盖,盖的直径要大于穴直径mm。 接种穴打好后,用消过毒的小铁铲,挖取培养好的木屑菌种快填人穴孔内,装满为止,然后轻轻压紧,盖上用水蒸煮过的树皮盖,用铁锤打严实,让树皮盖与耳木密合,使表面子整。树皮盖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小了盖在穴孔上容易脱落或经锤打后容易凹陷,积水,引起菌种霉烂;大了盖在穴孔上易凸出,也容易碰掉,可引起菌种干燥或被害虫吞食,降低菌种的成活率。也可用石蜡封穴(取石蜡7份,松香份,猪油1份,加热熔化,待稍冷却时,用毛笔蘸取涂抹)。 .枝条菌种接种法用枝条菌种接种的段木打接种穴,行距和穴距与木屑菌种要求相同,其深度和直径要按照枝条菌种的直径大小而定。接种时,先在穴底填上少量木屑菌种,然后取一枝条菌种,插在适合的穴内用铁锤敲打,使枝条与耳木表面平贴。要求枝条与穴孔之间无缝隙,以防止菌种干燥或雨天积水,引起杂菌感染而发霉变质。 (五)发菌和出耳管理 黑木耳段木栽培,接种是第一关,发菌和出耳管理是第二关。后者包括上堆发菌,散堆排场和起棚上架等步骤。 1.上堆发菌段木接种后,为了使菌丝尽快在接种穴内恢复生长、定植和在耳木中蔓延,要及时将耳木堆积起来发菌。上堆前要选择一个避风、向阳的场所,并将场地打扫干净,用木头或砖头铺在地面上作脚垫,高10~15cm。然后把接好的耳木按树种、长短、粗细分开堆叠,堆叠的方法一般用井叠式、顺码式、覆瓦式和直立式。现以井叠式为例,将耳木分层次排列在横木上,堆放成lm高左右的小堆。耳木间要留一缝隙,以利通风。为了保温、保湿,可用塑料薄膜盖堆(若接种稍晚,气温较高时,堆上应用树枝或干草覆盖,不再用塑料薄膜盖堆),堆内温度要求在~8℃。一般在天气晴朗,气温升高的中午阳光直射光时,应注意揭膜降温或遮荫。以防止造成烧堆现象。在夜间大气温度下降,堆内温度也随之而降低,塑料薄膜要盖严实,并在上面再盖一些干草或草帘等,以利保温。堆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即可(使塑料薄膜内壁上有水珠为宜)。 上堆后每隔7—8天翻堆一次,把耳木上下内外互相调换位置,使耳木发菌均匀。在第二、三次翻堆时,若耳木干燥,结合翻堆或每隔4天左右向耳木上喷细水调节湿度,喷水后,待耳木树皮稍干后,再盖塑料薄膜。在翻堆时,要注意检查菌种成活率和杂菌感染情况,对于接种穴内菌种干枯的、杂菌感染的、水浸死的、高温烧死的和受虫害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上堆发菌初期,结合翻堆进行通风换气,让新鲜空气进人堆内,~周后,每1~天揭开堆上塑料薄膜进行换气。上堆发菌经1个月左右,耳木上有少量耳芽出现时,即可散堆排场。 .散堆排场散堆排场的目的,是让黑木耳菌丝在耳木中迅速蔓延,并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目前在生产上采用的排场方式有三种。 (1)接地平放排场时,将耳木一根根平放在湿润的,有草坪的(或沙土的)栽培场上,耳木间相距5~8cm,让其吸收地潮,接受阳光雨露和吸收新鲜空气。若湿度不够,每天早晚应各喷一次水,保持耳木内适宜的含水量。排场后每10天左右应翻动耳木一次,保证耳木上下、左右吸潮均匀。经一个月左右,在耳木上有耳芽大量发生时可起棚上架。 ()离地平放把树龄长短、粗细基本相同的耳木两头,按组、行整齐地摆放在栽培场的枕木或砖垫(高10~15cm)上。每10段或0段为一组,若干组为一行,在同一组内耳木之间相距5~6cm,组距0cm,行与行之间可留作业道。按照耳木对水分的需要,天气干燥时,每天早晚各喷一次水,喷水量要比接地平放多。这种排场方式通风良好,光照均匀,耳木表面清洁,比接地平放感染杂菌少。每10天翻动一次耳木。待一个月左右,当耳木上有耳芽大量发生时,可起棚上架。 ()半离地平放与离地平放管理办法相同,只是一头用砖或枕木垫起来(高10一15cm),另一头接地,坡向朝阳,翻耳木时要调头。 .起棚上架当耳木经过散堆排场后,在耳木上有50%以上耳芽出现时,黑木耳就进入了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便可起棚上架。这个阶段黑木耳的生长发育需要“三睛两雨”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起棚上架就能满足这个条件,同时,还可以避免部分害虫和杂菌的危害。 起架时,先在两端地面上交叉埋两根长约1.5m的木桩,然后将一根横木放在交叉处卡住,横木离地约60一70cm,把耳木放在横梁的两侧,成“人”字形,其角度45o为宜,但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少雨季节,天气干旱时,耳木要竖得平些;多雨季节,天气潮湿时,耳木要竖得陡些,每根耳木之间应相距5~6cm,架与架之间留下作业道 4.出耳管理耳木起架管理,必须要协调好耳场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但是水分管理是增产的关键。这时要求干干湿湿的外界环境,头两天早晚要浇足水分,以后根据情况适当浇水,一般在晴天多浇水,阴天少浇水,雨天不浇水,每次浇水时要细雾状,巡回浇,全浇,浇足,使耳木吸足水分。天晴温度高时,应早晚喷水,避免在阳光强烈的中十浇水,以免造成烂耳。耳场空气中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为宜。这样10天左右子实体便可长大成熟。 黑木耳每潮收后应停止浇水,让阳光照射—5天,使耳木表面干燥,氧气从裂缝进入,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并向耳木更深的部分蔓延生长。然后再浇水管理,大约经10一15天,可采收二潮木耳。 木耳的越冬管理段木栽培黑木耳时间较长,一般是一年种三年收,当年初收,翌年大收第三年尾收。每年秋末冬初,气温下降,菌丝生长缓慢乃至休眠,停止出耳,即进入越冬期。这个时期的管理方法是将耳木集中,仍按“井叠式”等堆放在清洁干燥处,上面覆盖草或树的枝叶保温保湿,防止严冬低温危害菌丝,若天气干燥应向耳木上适当喷水保湿,到来年春天气温回升后,耳木上发生耳芽时,再散堆上架,精心管理,待成熟后采收。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