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英文:agaric),主要生长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大部分是东北木耳和秦岭木耳。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种子实体呈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咳血;衄血;血痢;痔疮出血;妇女崩漏;高血压;眼底出血;子宫颈癌;阴道癌;跌打伤痛。有抗凝血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栓形成。增强免疫功能。减轻动脉硬化。促进生物合成。延缓衰老。 食用价值:黑木耳含蛋白质、脂肪、多糖和钙、磷、铁等元素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还含磷脂、固醇等营养素。木耳营养丰富,被誉为“菌中之冠”。每克干品黑木耳中含蛋白质9.4克,碳水化合物65.5克,钙毫克,磷毫克,铁毫克。木耳能帮助消化系统将无法消化的异物溶解,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血栓、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还具有防癌作用。木耳散具有治疗溃烂诸疮和血崩的药理作用。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之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 野生木耳生长于栎、杨、榕、槐等多种阔叶树枝上,丛生,常屋瓦状叠生。也可以用阔叶树类的椴木和木屑人工栽培;生长需散光、湿润和温暖。木耳从颜色分有白木耳和黑木耳两种,从养殖分有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两种。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是人工培育的,野生黑木耳珍贵稀少,以长白山黑木耳最为著名。 中国是木耳的主要生产国,产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甘肃和浙江等地。 生长环境 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杨、榕、槐等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人工培植以椴木和袋为基体,潮湿地带生长比较多。 培育方式 人工培育的一般都是用木头,但不是枯木,一般是新伐下来的木头,制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上面钻孔,植入菌,就能生长出来,然后采摘上市。 栽培技术 培养条件 黑木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河南省卢氏县就是因为良好的天然环境造就了卢氏黑木耳为其地理保护产品。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0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5.6最适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与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种。 椴木栽培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年前后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唐朝川北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一带的山民,就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这种原始种植方法持续了上千年,清朝中国东北长白山、河南伏牛山等也开始种植黑木耳,入冬三九天将落叶树伐倒,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传播繁育。靠天收耳,产量极低。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培育黑木耳固体纯菌种,发明了椴木打孔接种法,这种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产量大大提高。但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周期,绝对产量仍不高,每根1米长、直径为10~13厘米的优质木段,3年仅产~克黑木耳,还常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而减产。这种方法至今仅仅被林区极其少数耳农延用。 塑料袋地栽 该技术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使黑木耳栽培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木屑、秸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极大地扩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由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发明成功,年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同年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ZL94192。8;ZL。5),年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十佳优秀科技成果”,年得到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民政部的奖励和支持。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其“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方式,顺应了黑木耳“冷冷热热、干干湿湿”的生活习性,栽培成功率和产量、质量高,成了黑木耳栽培的主流。 贮藏条件 木耳贮藏适温为0℃,相对湿度95%以上为宜。因它是胶质食用菌,质地柔软,易发黏成僵块,需适时通风换气,以免霉烂。 贮运方式 木耳贮藏保鲜的难度较大,即使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贮藏2―3周,故不宜久贮,只作周转运输性的短期保鲜运贮。需采用筐、箱或塑料袋包装。现将木耳采摘后晒干,可大幅提高贮藏时间. 质量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6规定分为三级。 一级:耳片黑褐色,有光感,背面灰色。不允许有拳耳、流耳、流失耳、蛀虫耳和霉烂耳。朵片完整,不能通过直径2cm的筛眼。含水量不能超过14%;,干湿比为1:15以上,耳片厚度1mm以上,杂质不能超过0.3%。 二级:耳片黑褐色,背暗灰色。不允许有拳耳、流耳、流失耳、虫蛀耳和霉烂耳。朵片完整,不能通过直径1cm的筛眼。含水量不超过14%;,干湿比为1:14以上,耳片厚度为0.7mm以上,杂质不能超过0.5%。 三级:耳片光泽多为黑褐色或浅棕色。拳耳不超过1%;,流耳不超过0.5%。不允许有流失耳、虫蛀耳和霉烂耳。朵小或成碎片,不能通过直径0.4cm的筛眼。含水量不超过14%;,干湿比为1:12以上,杂质不超过1%。 采摘季节分级 甲级(春耳):春耳以小暑前采收者为主。面青色,底灰白,有光泽。朵大肉厚,膨胀率大。肉层坚韧,有弹性。无泥沙虫蛀,无卷耳、拳耳(由于成熟过度,久晒不干,粘在一起的)。 乙级(伏耳):伏耳(小暑到立秋前采收者为主)。表面青色,底灰褐色,朵形完整,无泥沙虫蛀。 丙级(秋耳):秋耳(以立秋以后采收者为主。色泽暗褐,朵形不一,有部分碎耳、鼠耳(小木耳),无泥沙虫蛀。 丁级:不符合上述规格,不成朵或碎片占多数,但仍新鲜可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