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因采取立体悬挂摆放的方式,在相同面积下,其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3倍以上,使得山区农户在相同的土地面积有更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棚室生产黑木耳生长过程受天气影响小,品质纯净、无污染,每袋吊袋耳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元~1.0元,经济效益可观。本试验对在延边进行的棚室吊袋栽培技术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要点进行阐述,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 1前期准备 1.1母种的制备 母种培养基选择:根据生产需要,采用麸皮,豆粉煮水浸汁既:水ml、40g黄豆粉、80g麸皮、g葡萄糖、g琼脂条。 菌种选用延农科1号。 1.2原种的制备 原种培养基:玉米粒%。 制作好的菌袋经过灭菌、冷却、在无菌环境下接种。接种后放入培养室培养温度保持在25-28℃。 1.3栽培种制作 栽培种培养基:木屑86%、稻糠10%、豆粉2%、石膏1%、石灰1%。 制作好的栽培菌袋经过灭菌、冷却、在无菌环境下接种环节后放入培养室培养温度保持在25-28℃。 1.4菌种培养 该过程是黑木耳栽培中进行的营养生长阶段,应根据黑木耳菌丝生长需求进行调控。黑木耳原种和栽培种在培养过程中温度应先高后低,第一周保持温度在28℃,每天通风一次10分钟,7-10天保持温度在25℃,之后的时间保持室内温度在23度左右,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菌丝基本长满菌袋,然后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度,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当菌丝完全长满菌袋后转入低温保藏。 1.5催芽管理 三级菌割口时间选择在4月5日,割口后进入催芽阶段。催芽方式采用的室内集中催芽,在温室大棚内将菌袋采用自动打孔机打孔,码垛4层,地面用草帘子铺好,顶层用地布覆盖,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同时避免阳光直射,每天适当通风,浇水增加地面的湿度。经过十天左右时间菌丝愈合(封口),进入吊袋分床阶段。 1.6吊袋前准备 吊袋前根据温室大棚的设计,首先将绳子量好,固定到顶层的钢管上,挂袋7个菌袋挂一竖排,吊袋时保证耳芽不被破坏,大棚地面用黑色地布铺上,防治长杂草,同时将地面用水浇透,增加温室的湿度。 1.7吊袋管理 根据延边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在4月22日进行吊袋,吊袋完成后停水两天给菌丝恢复时间,4月27日开始浇水每天4次,3分钟/次,并早中晚进行通风,后期睡着气温的回升,增加浇水的时间和次数,经过20天的时间耳片进入伸展期,之后停水两天,进行第一潮耳的采收,此时采收的耳片薄,5月末采收第二潮耳,此时采收的耳片厚实质量好,之后根据耳片的生长情况适当进行采收,指导菌袋营养耗尽,采收持续到9月下旬结束。 2常见问题 吊袋木耳在出耳管理阶段遇到如下问题,并进行了研究。 2.1耳基周围产生白色菌丝圈 随着气温的升高,浇水湿度的增加,当温室通风不畅,容易在木耳耳基周围产生一圈白色的菌丝,该菌丝不是杂菌污染,经过监测和观察发现为木耳气生菌丝,不影响木耳生长,谁在栽培的进行,菌丝也会慢慢消失。 2.2菌袋烤糊 这种现象发生在,温室大棚两边的木耳菌袋上,由于阳光的照射和通风过强,浇水有死角,会出现菌袋表面菌丝被烤糊的现象,当发现这样的问题出现后,及时使用遮阳网遮阳,调整浇水方向,增加湿度,不会影响木耳的生长,但是如 2.3杂菌污染 吊袋木耳相对地摆木耳产生杂菌较少,一旦发现有木霉污染及时挑出处理掉即可。 2.4青苔污染 在地摆木耳栽培过程中,当菌袋内有积水不及时排掉,很容易在阳光照射的部位产生青苔(夕阳病),吊袋木耳也会出现这种问题,特别是因缺水导致袋料分离后,在木耳生长的后期,容易发生青苔现象,导致减产。 3总结 通过吊袋木耳的栽培试验研究,发现此种栽培模式在木耳管理和采收方面都优于地摆木耳,木耳的质量和品质也较好,受污染杂菌也较少,做好浇水、遮阳、通风的管理工作,定会生产出优质的黑木耳,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来源: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延吉综合试验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延边特产研究所) 州农委信息中心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