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生产是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扶贫产业和创新工程,是继种植蔬菜脱贫增收工程的又一重大增收脱贫举措,地委、行署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专门部署安排。近期,就做好当前黑木耳下地生产准备及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相关工作要求如下: 1菌棒分配计划及出库时间 全地区秋季黑木耳生产共计56万棒,统一于8月10日前后下地,其中: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各4万棒;阿克苏市、阿瓦提、温宿、乌什、柯坪五县(市)各8万棒。 地区供销社负责生产合格菌棒20万棒。8月10日出库8万棒,供应乌什县;8月15日出库8万棒,供应温宿县;8月20日出库4万棒,供应柯坪县。 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负责生产合格菌棒36万棒。8月10日出库4万棒,供应拜城县;8月12日出库4万棒,供应库车县;8月14日出库4万棒,供应新和县;8月16日出库4万棒,供应沙雅县;8月19日出库8万棒,供应阿克苏市;8月22日出库8万棒,供应阿瓦提县;8月24日出库4万棒,供应柯坪县。 2严把菌棒出库质量 地区供销社、地区粮油供销集团在菌棒发菌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发菌不完全、不成熟,出库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自检,检验合格达到出库要求,申请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复检,复检达标后,由菌棒生产企业、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双方签字确认,方可允许合格菌棒出库下地生产。受杂菌感染的菌棒不得出库销售。 3做好菌棒出库前刺孔复壮工作 菌丝发菌完全成熟后,要对菌棒进行刺孔,并完成菌丝复壮。鉴于大部分县(市)尚属首次种植黑木耳,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缺乏黑木耳种植技术和经验,难以把握刺孔方法、技巧以及菌丝复壮的具体要求,极有可能增加生产管理难度和风险。因此,菌棒刺孔及复壮工作由两家国有龙头企业在菌棒生产地完成。 地区供销社、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要及早做好菌棒刺孔复壮准备工作,落实好刺孔配套设备和场地,并根据菌棒分配方案和出库时间,与各县(市)做好对接,确保完成刺孔复壮的菌棒及时下地生产。 4提前做好菌棒的搬运、运输准备 菌棒刺孔复壮后,不能长时间堆放在一起,要及早运输到生产场地及时进行分床摆放。要求各县(市)严格按照地区制定的配送计划和时间要求,落实好车辆、人员、场地等各项工作,及时将菌棒运输至各个生产点,原则上各县(市)要一次性足额将菌棒拉运完毕。 在菌棒出库运输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一是选择运输车辆不能过大,以免因菌棒运输过多出现高温烧菌。可以使用车长6.8米的高栏车运输,菌棒码放在专用箱内,连同菌棒一起装车运走,每辆车每次可拉运菌棒余棒。二是为避免高温、暴晒对菌丝伤害,要选择傍晚(北京时间21:00后)装车,装车后连夜运输,在次日起温前(北京时间10:00前)完成卸棒摊放,并禁止长时间、剧烈颠簸,造成菌棒物理损坏,避免出现断棒或菌丝损伤过重等现象发生。三是各县(市)要在菌棒分配规定时间的3日前,及时与供棒企业联系对接,按要求做好菌棒运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5明确菌棒结算方式 黑木耳种植是地区为贫困户增收脱贫开辟的精准扶贫产业,在菌棒购买中,地区将对贫困户予以扶贫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县(市)要按照地区核定的价格,提前谋划,及早做好资金准备,先期支付80%的货款,待菌棒下地生产出芽达标后,再支付20%的尾款。 6落实龙头企业菌棒售后技术服务 地区供销社、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作为地区指定的两家黑木耳菌棒生产龙头企业,按照“谁供棒,谁负责”的原则,划区域分片区进行生产面上的全程技术巡回指导,对各自供应菌棒的县(市)提供全程售后技术服务,帮助各县(市)及贫困户做好黑木耳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技术到位、落实到位。其中,地区供销社安排售后技术服务人员2人,负责温宿县、乌什县和柯坪县(部分);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安排售后技术服务人员5人,负责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阿瓦提县、新和县和柯坪县(部分)。 各县(市)充分利用好发挥好龙头企业售后服务人员技术力量,解决好企业售后技术服务人员食宿、交通等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确保售后技术服务及时有效进行。 7加紧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工作 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缺乏是制约地区发展黑木耳产业的瓶颈。各县(市)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户参与黑木耳生产,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技术,从操作中积累经验,尽快补齐黑木耳生产技术短板。要严格按照附件技术规程落实生产管理措施,按照技术指导和生产规程开展工作。 一要选强配优生产点上的技术人员。全地区21个黑木耳种植生产点(阿克苏市3个、库车县1个、沙雅县3个、拜城县2个、阿瓦提县3个、温宿县3个、新和县2个、乌什县2个、柯坪县2个),要根据地区的要求,每个生产点上配备1名经过地区培训的专职技术人员,按照企业巡回指导人员的技术要求,开展定点式技术服务。 二要抓紧落实各生产点上的操作工。各县(市)在每个生产点安排2名以上操作工,具体负责喷淋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要先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操作工掌握各项技术要求。 三要加强对种植黑木耳贫困户的宣传教育,提升贫困户对黑木耳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 各县(市)于8月5日前将生产点上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名单,梳理汇总后报地委农办。 8抓紧做好黑木耳生产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 黑木耳生产场地建设关系到黑木耳秋季生产能否如期进行,从试点情况看,宽幅林种植模式场地建设相对简单,林荫地种植模式涉及拱棚建设,工序繁杂。 各县(市)要合理协调各方力量,加快黑木耳生产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地区农业局、地区农技中心要组织人员对各县(市)黑木耳生产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指导各县(市)落实种植计划,确保秋季黑木耳如期生产。 9及早谋划黑木耳销售准备工作 按菌棒常规产量计算,预计地区56万棒黑木耳可以生产28-34吨干木耳(折合鲜木耳吨),各县(市)、地区供销社、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要提前准备,做好黑木耳营销工作。 一是各县(市)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黑木耳认知程度,引导消费习惯的形成,拉动内需。 二是地区供销社、地区粮油购销集团公司要建立本地黑木耳品牌,通过浙江省援疆渠道向外推广,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在区内外建立黑木耳销售渠道。 三是县、乡、村及“访惠聚”工作队要帮助和扶持贫困户销售黑木耳,引导以鲜木耳销售为主,尽量实现本地消化,未及时出售的鲜木耳要及时制干,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 四是地区粮油购销公司要将黑木耳纳入地区实施的贫困户农副产品订单生产增收脱贫工程中,统筹安排,积极与配送终端的财政保障食堂签订配送协议,拓宽销售渠道。 来源: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撰稿:刘荣森 编辑:刘荣森 ·END·阿克苏农技服务 阿克苏农技服务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