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nny.H 编辑/杨颢李伟 来源/棱镜 ID/lengjing_qqfinance,品途商业评论已获得授权。 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杨丽坐在自己的小店门口,吃着盒饭。这家位于上海兴旺服饰市场的六七平方米小店,已经不兴旺好多年了。和它并排的十多家店铺里只有零星的三两家还开着,顾客寥寥无几,其他都是卷帘门从头拉到底。 杨丽守着这家小店已经十多年,七八年前市场里每天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这番情景仿佛还在眼前。而如今,早年跟杨丽一起做服装生意的老邻居们几乎全走光了,有的搬到了别处,有的改了行。 彼时,在北京,著名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简称“动批”)的疏解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11月30日,动批最后一家服装批发市场东鼎商城也闭市了。至此,动批地区11个批发市场和1家物流公司全部完成关闭,动批成为历史。 年11月30日,北京“动批”最后一处营业的批发市场——东鼎服装商品批发市场正式闭市疏解 而曾经为全国其他服装市场提供货源的广州服装批发市场,除了名气最大的白马服装市场、红棉服装市场等少数几家经营尚不错外,其他小市场也在苦苦煎熬中。即便是白马服装市场,其租金和往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包括兴旺所在的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在内,这些传统服装批发市场,此刻都面临着寒冬的考验:活着还是就此消失;而活着,要怎样才能摆脱困境? 黄金时代年入数百万 在上世纪90年代,淘宝还没有诞生时,各地的服装批发市场是服装流通的最重要平台。广州作为制衣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诞生了以白马、红棉等为代表的批发市场,为全国其他服装批发市场提供货源。上海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毗邻火车站的七浦路则成为辐射华东地区的集散地。 上海的七浦路服装市场最早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那时交通不发达,南边的衣服到北方去,上海成了中转站”,在七浦路一家市场工作了十多年的卢强(化名)介绍说。 年前后,在“马路入市”政策号召下,一批来自浙江温州、福建等地的商人买下了七浦路的地块,前后建造了12个服装市场。以河南北路为界,东面属虹口区,有两个市场;西边的10个市场属原先的闸北区(现在的静安区),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一度汇聚了七千余家服装店铺,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乃至安徽、山东等地的服装零售商们都是七浦路的常客,外界估计七浦路区域一年服装交易额最高曾达到50亿元。 十多年前,七浦路被称为“cheaproad”,是人们的淘宝胜地。 樊德贵是七浦路市场资深的老板之一。作为上海本地人,樊德贵家的老房子就在七浦路上。上世纪90年代,尚在外企上班的樊德贵将七浦路的店铺租给别人卖服装。“那时一年的租金是十多万,但他们卖服装一年挣的比这个多很多倍。” 于是,看得眼热的樊德贵辞掉了工作,决定下海一博,转行服装批发。新七浦市场年开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樊德贵一口气拿下了10个铺位。 “那时好像什么都能卖掉,做服装也不需要什么眼光。”虽然此前并未接触过服装行业,但樊德贵的转型异常顺利,“周边都是做服装的,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他们在哪儿进货,去了广州住到酒店,大家一聊,还能互相介绍货源。”当时的服装市场采用代理制,樊德贵跟着外地同行很快拿下一些服装厂的上海代理:“年是巅峰期。” “不用担心卖不掉,就是担心抢不到货。”樊德贵回忆说,那个时候自己每天都蹲点广州负责抢货,店铺从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发货,“上午9点钟基本就可以打烊了。”他每天每个店铺的流水至少有一两万元,而且利润可以达到30%。 “一些老板确实赚到很多钱!”卢强见证了市场最兴盛的时候。十年前,七浦路的老板们每年可以赚上几百万元。去年,新七浦市场四楼的店铺公开出售,一些大铺的总价超过千万,业主一次性就能付清。 “最恨的人是马云” 年,淘宝B2C淘宝商城上线;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诞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购物节。今年双十一当天,天猫、淘宝总成交额亿元,毫无悬念的再刷新纪录。 而另一边,七浦路的生意开始风光不再。 樊德贵这些年已经将10个铺位陆陆续续卖掉了8个。年,他感觉女装营业额开始下降,于是将最后两个女装铺位也租给别人,自己在市场五楼租了一个铺位做男装。“相对女装来说,男装销量不高但利润高,款式翻新也没那么快,不用蹲守广州,也不用担心库存积压。” 最近几年,樊德贵对自己的服装生意不再怎么上心,“不太想做了”。 五楼的男装主要由妻子在打理,挂职上海新七浦市场商会会长的樊德贵,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商会办公室里接待来客,顺带看看股票。“生意好的话,我到店里帮帮忙,但现在也没有这个需要。” 男装生意本身就不比女装热闹,加上大势不佳,现在一天最多也就几千块的流水,基本是零售为主。“这是个夕阳行业,二三十年前(服装批发)就是这个模式,现在还是这个模式,没有变化,现在赚的是辛苦钱。”樊德贵笑着说,他的孩子也没有继续从事服装批发的生意。 萧条的不仅仅是兴旺服饰市场。“以前七浦路一天的客流量可能有10万,现在,五六千吧。”卢强说。 早年清早6点半已经开业的市场,现在到了上午10点才开始苏醒。 在占据最佳地势,距离天潼路地铁站最近的联富市场,只能偶尔见到三两顾客。联富去年刚刚重新装修,今年8月重新招租,虽然八九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已经降至10万元,但目前尚有近一半的铺位未能租出。 而在不远处的白马高级服装市场二楼,不少店铺已经沦为仓储。 七浦路也曾试图转型做线上,但并不成功。“他们已经习惯了做批发,做电商还要花钱请人做页面,做客服,这边商品刚挂到网上,说不定回头就已经被别人拿货拿走了。”卢强所在的市场也有一个线上交易平台,但现在交易基本已经停滞。 淘宝的诞生不仅抢了零售生意,还摧毁了樊德贵们的代理生意:“厂家还要什么代理,自己开个淘宝店,自己发货了。” “七浦路老板们最恨的人就是马云。”卢强笑着说。 一方面是电商冲击,另一方面是市场被分流了。“现在各地的市场太多了,杭州有杭派,武汉有汉派,常熟依靠工厂也建立了批发市场,深圳现在有些更高端的服装批发市场。”一名上海的服装店老板说。而近邻上海的杭州和常熟两地,因为自身有制造产业链支撑,成本更加低廉,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近几年批发市场反倒发展很快。早年从樊德贵那里批货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的零售商们,现在自家门口也有服装批发市场,再不用跑到上海来了。 皮革之都的双重烦恼 在距离上海西南多公里之外,中国皮革之都海宁也有着和七浦路一样的烦恼。 已经在海宁皮革城工作了十多年的宋小姐,说起现在的生意,一脸的抱怨:“周末人是多一点,但是买的人还是少。”而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一天可以卖一百多件皮衣,来的人都是要买的,现在来的人,看的多买的少,你看他们……” 说着话的时候,两个男顾客走进店,他们之前看中了一件元的皮衣,还价,宋小姐没再搭理他们。“现在出货慢,价格还很烂,旺季一天能卖个十多件已经不错了,以前一件男式单皮衣能卖-块,现在大概只有那些有牌子的能卖到这个价,其他都是八九百块钱。” 生意不好,在皮具箱包批发楼里的张阿姨也有同感。作为年从老市场一起搬迁过来的业主,张阿姨享受了皮革城物业的租金优惠,但她和老伴现在懒得对生意再投更多精力,“生意好的时候我们有五六个多平方米的仓库,现在一个仓库都不用了,店里倒腾一下就行,我们再做做嘛,就准备退休啦。” 裴爽是年海宁皮革城对外招商引资时,从东莞来到这里的。她开玩笑地说,“我是看着它(皮革城)从小到大,现在……快到从大到无了。”今年,为了节约成本,她不再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包装袋了。 店铺的租金行情是市场生意的晴雨表。 李继鸿在海宁开了一家皮草工厂,在皮革城也开店,但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海宁,而是为了销售奔波在各地。他对租金变化体会挺深:“五年前,平方米的店铺租金要万以上,现在四五十万就能拿下。以前天南海北的人坐飞机、坐火车去海宁买皮草,现在一个电话或者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